近日,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消息引发热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被某常用论文检测系统判定AI生成内容总体疑似度高达62.88%。无独有偶,刘慈欣的《三体》片段也被标出高AI率,更有甚者,《滕王阁序》竟被检测出100%AI率。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社交平台上,关于论文AI率“亮红灯”的抱怨与求助信息近期也在大量出现,“论文AI率高到离谱”成了热门话题。
有网友反映,毕业论文中原创内容经一些系统检测后,常被指出AI生成内容比例过高。
面对这样的检测数据,不少网友担心自己的论文也会被误判AI率过高,从而影响毕业。
多所高校检测毕业论文AI率
有大学生花钱“求通过”
据了解,多所高校曾发文对毕业论文AI生成内容进行规范。
2024年,湖北大学本科生院发布通知,宣布在本科毕业学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如发现该论文检测结果为“AI代写高风险”,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发文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学生在收到警示后,需认真修改,由学院统一在相关平台检测通道进行复检。
面对AI率检测的压力,学生们绞尽脑汁,摸索出各种办法。有人疯狂改标点,有人短句改长句,有人不停地加“的”和“了”,只为了和AI避嫌。
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开始向声称可以提供“降AI率”服务的店家寻求帮助,这些服务的常用手法包括替换同义词、调整句子顺序,或加入不必要的修饰和口语化表达。
但这些“修改”往往使论文语言生硬,学术性降低,对降低AI率效果有限,有时反而弄巧成拙。更严重的是,学生“花钱包过”,还可能面临诈骗和隐私泄露风险。
AI论文反识别或存在误差
“当前AI率检测是AI技术融入学术领域的初期表现,其标准与技术均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中南大学讲师关耳(化名)分析道。她认为,各高校的探索实践也反映出,在学术层面,一个普遍适用的指导性标准尚未完全形成。
“除了标准不一样让人头疼,AI检测技术本身到底准不准,也是个大问题。毕竟,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辛辛苦苦写的原创内容,会不会被机器错怪成AI写的。” 关耳觉得“目前的AI检测技术用起来还有些问题”,给出的结果最好只当个参考,不能完全以此来判断一篇论文的好坏。
堵不如疏
强化师生的AI素养非常重要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目前国内有多个团队正在从不同方向发力,进行AI论文反识别的检测研究。一些学生和专家提醒,AI工具是根据它捕获的海量信息进行的智能分析,但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能存在缺陷,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此外,专家也表示强化师生的AI素养非常重要。不久前出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专门提出,要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州大学等高校也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不断推动师生AI素养的提升。
原标题:《自己写的内容却被检出高AI率?有大学生为论文喊冤,专家回应→》